隨著南昌大都市區和贛江新區的獲批,南昌正面臨新一輪的城市空間拓展,大交通格局也正在形成。
9月17日,記者獲悉,南昌地鐵4號線工程可行性報告已獲得批復;5號線規劃擬北起臨空組團儒樂湖、南至廣州路,全長約44km;機場線擬北起昌北機場、南至九龍湖生米鎮,遠期向贛江新區方向延伸;灣里線擬采用有軌電車制式,現已開展線路方案規劃研究……至2030年,南昌市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線路,總長300km。
南昌地鐵下一步該如何建?由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組城市軌道專家、南昌市政協、市規劃局等10多個部門組成的調研組,近日對南昌軌道交通網長遠規劃進行了專題調研,為南昌地鐵“把脈開方”。
文/記者陳文秀
【進展】
地鐵4號線可行性報告獲批
根據規劃,南昌市軌道交通遠景規劃建成5條軌道線,設置4條過贛江通道。全網線路總長約197.6km,共設站146座,其中換乘樞紐16處,中心城區平均線網密度約0.35km/km2。
地鐵1號線:已于2015年12月26日正式載客試運營,遠期北端延伸至昌北機場、東端延伸至麻丘。
地鐵2號線:一期和二期南延線工程正在全面開工建設階段,其中首通段(南路站至地鐵大廈站)基本完成土建施工,機電安裝進場施工,預計將在2017年建成通車,并在地鐵大廈站實現與一號線的換乘;西段原規劃延伸至望城,現規劃延伸至九龍湖新城。
地鐵3號線:現在已經全面開工建設。
地鐵4號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得批復。工程起點為望城站,終點為昌東大道站,全長40公里,站點29座。連接城東片區、朝陽片區以及九龍湖片區的輔助線路,主要加強外圍片區間的快速聯通。西端延伸至望城;東端延伸至高新停車場。
灣里線擬采用有軌電車制式
地鐵5號線以及機場線、灣里線:尚在線網規劃當中。
初步構想是:5號線北起臨空組團儒樂湖,南至廣州路,全長約44km,串聯臨空經濟區、樂化、長堎、紅角洲、朝陽洲、城南等六大片區,實現對臨空組團、長堎等外圍片區的軌道覆蓋,引導外圍片區和城鎮組團的發展。
機場線為市域快線兼顧機場線功能,北起昌北機場,南至九龍湖生米鎮,全長約34km,遠期預留向北贛江新區方向延伸的條件。串聯紅谷灘核心區、九龍湖副中心、贛江新區、機場及西客站兩大樞紐及省市兩級行政中心,覆蓋城市沿江發展主軸。
灣里線擬采用有軌電車制式,現已開展線路方案的規劃研究工作。
此外,記者獲悉,南昌市計劃2030年建設軌道交通線路總長300km。
【問題】
規劃僅限中心城區 難滿足城市空間拓展
“南昌市軌道交通規劃和建設雖然總體上進展順利,1號線從通車運營至4月6日,平均每天客流量約20.17萬人,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調研組成員、南昌市政協人資環城建委丁慧興告訴記者,目前的規劃僅限于中心城區,沒有涉及市域和南昌都市區及更大區域范圍。現有軌道線網與城市空間發展不匹配的問題將日益顯現。
目前,鄱陽湖生態城市群規劃和南昌大都市區規劃已經通過專家論證,正向社會公示征求意見,昌九一體化、昌撫一體化正在有序推進,贛江新區已通過國務院批復,南昌正面臨新一輪的城市空間拓展,這些都將對南昌市軌道交通規劃與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
線網分布不均衡 缺乏大型停車場
據丁慧興介紹,目前南昌市的軌道線網分布也不均衡。從1-5號規劃線路看,老城區有8個樞紐站,16個普通站,而朝陽片區只有1個樞紐站,4個普通站,紅谷灘片區也只有2個樞紐站,14個普通站,九龍湖片區也是2個樞紐站,14個普通站。根據調研,1號線的建設現狀與初期的“軌道+社區”模式有些偏差,沿線土地利用開發與軌道站點的互動性不足,有些出入口的設置甚至與人流流量流向明顯不一致,使得軌道交通的服務效率大打折扣。
此外,南昌市軌道交通規劃與其他相關規劃建設同步性不足,“目前,軌道交通線外圍站點的大型社會停車場建設以及軌道交通大站與地面公交站、出租車停靠站、非機動車停放站之間接駁換乘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與中部省會相比南昌總體規模小
目前,中部六省省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均獲得國家批復,其中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已有線路運營,合肥、太原正在建設。相比之下,南昌市軌道交通線網總體規劃規模偏小,而南昌城區發展面積在急速擴大,應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盡快同步完成南昌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工作。
【建議】
至2030年南昌應建6條城際鐵路
南昌軌道交通長遠規劃該如何“對癥下藥”?調研組專家認為,中心城區以地鐵為主,重要通道規劃城市快鐵,市域及都市區以城際鐵路為主,遠景預留城郊快鐵通道。
應對當前正在編制的《江西省城際鐵路網分期建設方案》作適當調整:該《方案》至2030年總體目標為南昌到周邊城市有5條放射線城際鐵路,應增加為6條,即增加南昌—鷹潭城際鐵路。此外,利用昌景黃適時增開南昌—余干城際列車;調整南昌—撫州城際鐵路走向為經向塘、溫圳、李渡到撫州,調整南昌—修水城際為經安義至修水,延長南昌—豐城城際至樟樹并連接南昌—高安城際,延長南昌—高安城際至新余。
長堎鎮、象湖新城應規劃軌道交通
專家稱,在軌道交通長遠規劃中,應適度加大城市軌網密度,增加軌道線路,力爭在2030年使南昌市軌網密度達到二類中等城市水平。“隨著贛江新區的建設以及向塘鎮在南昌市的地位,城市的主要發展方向還是沿著贛江兩頭延伸,要將南北向長距離的快速聯系作為重點。”丁慧興說,新建區長堎鎮、望城鎮以及南昌縣蓮塘鎮、象湖新城已經與城區集中連片發展,不應作為外圍組團考慮,而應作為城區整體,規劃軌道交通。
1、2號線核心區外圍站點建“P+R”停車場
南昌市提出,應統籌規劃,使軌道站點與公交車站點設置一致,努力做到同站換乘;縮減與軌道線路重疊的公交車線路運力,加大與地鐵線路垂直方向的公交車線路運力。地鐵1號線、2號線開通后,北京東西路、豐和中大道、八一大道等主干道沿線公交路線與地鐵重疊的,應進行合理縮減,提高主干道通行能力。
同時,解決好非機動車出行、私家車出行和停靠問題。應在規劃軌道交通線網的同時,在一些關鍵樞紐站點同步建設一些停車場。近期,南昌市各區政府均制訂了《停車場三年建設規劃》,其中都對軌道交通首末站“P+R”停車場(Park and Ride,即換乘停車場)建設進行了規劃設計。目前可推進1號線雙港站、艾溪湖東站、奧體中心站,2號線國體中心站、南路村站等核心區外圍站點P+R停車場的建設。
同步建設行人、非機動車地下通道
“在軌道站點規劃設置中,盡可能同步解決交叉口立體過街設施。”專家認為,目前,南昌市在建的地鐵項目走向基本與主干道一致,其地鐵頂部距地面有7米的間隔,可以在修建地鐵時同步解決行人、非機動車的立體過街問題。例如北京路沿線主干道交叉口等,均可利用地鐵建設的機會,同步建設行人、非機動車地下通道。